中環雙碳專欄|零碳要聞(3月10日-3月16日)
發布日期:2025-03-20 瀏覽次數:366
由中環環保發起成立的綠證綠電服務中心,作為安徽省內首個綠證綠電服務中心,得到安徽省碳中和研究會的正式授牌。我們致力于搭建綠色環保的新橋梁,引領能源綠色轉型的新方向。團隊將定期跟蹤國內外零碳領域發展動態分享給廣大讀者。
▲碳訊速覽
國務院常務會議解讀|國務院部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
京津冀發布國內首個統一區域性碳普惠核算標準
配額總量9400萬噸!廣東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發布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通過
廣州打造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等改造項目
深度探討: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驅動“雙碳”目標實現
---------------------------------------------國家政策------------------------------------------------
國務院常務會議解讀|國務院部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
3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于修改〈快遞暫行條例〉的決定(草案)》,將推動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
會議指出,要堅持系統治理、協同治理,夯實快遞企業主體責任,對上游生產企業、商家和下游消費者加強引導規范,推進全鏈條治理。要完善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綜合性支持政策,有效降低包裝、回收、清洗、調撥等運營成本,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營造綠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圓通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君君認為,此次專項修改的核心是解決快遞包裝污染問題,讓快遞包裝更環保、更節約、可重復利用,減少“拆快遞像拆俄羅斯套娃”的浪費現象,減輕環境負擔。
業內人士認為,修改條例將倒逼企業技術升級,快遞公司需要優化包裝流程、采用環保材料,并可聯合電商推廣“原裝直發”模式,這會增加短期成本,但長期看能提升效率和品牌形象。同時,這也將進一步明確全鏈條環保責任,從包裝生產商到電商平臺、快遞公司、消費者,每個環節都要承擔環保責任。
徐君君說,這次修改不僅是快遞行業的“環保考驗”,更是一場生活方式變革。通過規范包裝、鼓勵循環利用,既能減少資源浪費,又能推動企業創新,最終讓快遞更高效、環境更清潔。
來源:新華社 2025/03/12
京津冀發布國內首個統一區域性碳普惠核算標準
為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目標,京津冀三地聯合發布國內首個區域性低碳出行碳普惠領域技術文件《碳普惠項目減排量核算技術規范 低碳出行》,統一區域碳減排量核算標準,推動全民參與綠色出行。該規范標志著京津冀三地在交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發展上邁出關鍵一步,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的示范樣本。
北京市作為全國碳普惠領域的先行者,于2021年率先探索交通領域碳普惠試點,聯合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平臺,試行“低碳出行碳減排方法學”。項目運行三年來,已吸引超450萬用戶參與,累計實現碳減排量40余萬噸,每年帶動綠色出行超1億次。
為進一步放大示范效應,北京市會同天津、河北兩地,在充分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2024年7月,將北京的實踐經驗固化為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碳普惠項目減排量核算技術規范 低碳出行》,實現技術規范統一。新標準明確界定低碳出行行為,包含步行、騎行、公共交通及小微型客車合乘等低碳方式,并將地理邊界限定為京津冀全域,確保數據監測與核算的精準性,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
隨著國家及地方政策對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的重視,該標準將成為推動生活方式低碳化的重要抓手,為京津冀交通領域減污降碳、實現“雙碳”目標注入新動能。
來源:北京市場監管 2025/03/13
---------------------------------------------地方動態------------------------------------------------
配額總量9400萬噸!廣東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發布
為做好廣東省2024年度碳排放管理和交易配額分配工作,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近日印發了《廣東省2024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
《方案》明確,2024年度納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圍的行業企業分別是石化、造紙、民航、陶瓷(建筑、衛生)、交通(港口)和數據中心六個行業企業。
根據廣東省2024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總體目標,結合國家和廣東省的產業政策、行業規劃和經濟發展形勢預測, 確定2024年度配額總量為9400萬噸,其中,控排企業配額8750萬噸,儲備配額650萬噸,儲備配額包括新建項目企業有償配額和市場調節配額。
2024年度企業配額分配主要采用基準線法、歷史強度法和歷史排放法。2024年度配額實行部分免費發放和部分有償發放,其中,石化、造紙、民航、陶瓷(建筑、衛生)、交通(港口)、數據中心控排企業免費配額比例為95%,自愿納入的紡織、機場、公共建筑企業免費配額比例為97%,新建項目企業有償配額比例為10%。
來源:搜狐新聞 2025/03/13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通過
2025年2月10日,市政府第8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目前,《辦法》已經正式公布,將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
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作出部署,提出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2024年5月起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要求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參照有關要求,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根據國家部署要求,結合本市工作實際,需要制定《辦法》,進一步完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總結固化碳普惠工作經驗,為統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與溫室氣體自愿減排協同增效,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碳排放權交易與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互補銜接,共同構成碳排放管理的主要內容。因此,《辦法》適用于本市地方碳排放配額管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和相關交易活動及其監督管理;同時,《辦法》明確納入全國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辦法》結合近年來本市推進碳普惠等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機制的相關經驗舉措,明確了以下措施:一是基于碳普惠方法學開發相應的減排項目、減排場景,將單位或者個人的減碳行為進行量化并賦予價值,運用商業激勵、市場交易等方式,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二是明確碳普惠減排量的管理要求;三是明確碳普惠減排量消納方式,包括碳排放配額清繳、自愿抵銷、碳積分兌換等。
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5/03/14
廣州打造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等改造項目
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場館將打造成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改造項目,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將成為全國首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所有改造場館至少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
綠色點亮廣州,低碳助力全運。3月12日是植樹節,記者從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獲悉,本次全運會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賽事籌備、舉辦和賽后利用的全過程,激活區域發展新動能。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將打造國內第一批零碳體育場館改造項目、全國第一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所有改造場館至少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
本著節約辦賽的原則,十五運會比賽場館九成以上為現有場館。為實現綠色低碳目標,廣州賽區采用“1+1+1”模式,即一個零碳建筑、一個近零碳建筑和一批綠建星級場館,實施差異化改造策略,煥發老場館新活力。
其中,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場館將打造成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改造項目,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將成為全國首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所有改造場館至少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另外,天河體育中心體育館、大學城體育中心體育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均按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進行改造。
來源:廣州日報 2025/03/12
-----------------------------------------專家視角----------------------------------------------
深度探討: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驅動“雙碳”目標實現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在應對氣候變化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驅動“雙碳”目標實現,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吳義強,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大儲能生態創新聯合體專家委員會主任鐘發平,特變電工電氣裝備集團董事長種衍民,圍繞綠色變革的挑戰與路徑展開深度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義強指出,當前綠色技術創新面臨多重挑戰。生物質材料、碳捕集等關鍵技術積累不足,部分成果僅停留于實驗室階段;低碳技術成本高、市場需求弱,導致企業應用動力不足。他以竹材利用為例說明,目前“80%竹材困于深山,機械化、智能化加工技術亟待突破”。針對這些問題,他建議構建“產學研利益共享機制”,通過技術入股、收益分成等模式激活轉化動力。
種衍民建議,研發效能更高的光伏電池、光伏板、打造更高效率、更高可靠性的風力發電機,研發固態電池等更高效率的電池,并開發源網荷儲協同的數字化管理技術。他呼吁,持續創新虛擬電廠、綠電直連等商業模式,建立發電側、電網側、儲能側、用戶側、科研側協同的產業聯盟和創新聯合體。
隨著“雙碳”戰略深入實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正為中國經濟注入綠色動能。專家指出,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激活市場活力、培育跨界人才,將成為下一階段綠色轉型的核心命題。
來源:光明網2025/03/17
免責聲明
本文摘引內容源于互聯網,版權歸屬原作者。僅供學習參考,無商業用途。若涉版權,請速聯刪,本公司不承法律責任。此聲明適用于所有分享與轉載文章,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l 公司介紹
安徽中環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環境服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長期致力于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環境生態修復領域項目投資、建設、運營,以及光伏、新能源等雙碳業務。2017年在深交所創業板發行上市,股票代碼300692。2024年獲得安徽省上市公司ESG績效第7名。在傾力打造的新型業務板塊一站式碳服務中,聚焦于綠證綠電交易平臺,綠色金融與碳資產管理,低碳轉型咨詢,零碳園區系統集成,綠色供應鏈與產品服務。
安徽省綠證綠電服務中心,致力于為省內外重點用能企業、外向型企業、相關園區提供綠證綠電政策培訓、交易撮合、活動碳中和認證、低碳能源咨詢等一站式優質便捷服務。
l 業務優勢:
1. 緊密依托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合肥市廬州產業創新團隊等省市級創新平臺,承擔了多項省市級政府科研項目,構筑起堅實的科研堡壘。
2. 麾下的高校一流專家學者、博士及高級工程師團隊在環保科技領域精耕細作,為中環的雙碳事業保駕護航。
3. 深化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安徽建筑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產學研務實合作,發掘并吸納了大量先進的雙碳技術,積累了豐富的雙碳技術儲備。
4. 立足安徽,充分利用長江經濟帶的區域優勢,與安徽省碳中和研究會等重量級伙伴建立起緊密合作關系,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推進建設綠色、智能、高效的現代環保產業鏈。
l 聯系方式
如您有綠證綠電及雙碳相關業務需求或合作意向,請聯系我們。
電話:18100517259
郵箱:ahzhhb1@163.com
由中環環保發起成立的綠證綠電服務中心,作為安徽省內首個綠證綠電服務中心,得到安徽省碳中和研究會的正式授牌。我們致力于搭建綠色環保的新橋梁,引領能源綠色轉型的新方向。團隊將定期跟蹤國內外零碳領域發展動態分享給廣大讀者。
▲碳訊速覽
國務院常務會議解讀|國務院部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
京津冀發布國內首個統一區域性碳普惠核算標準
配額總量9400萬噸!廣東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發布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通過
廣州打造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等改造項目
深度探討: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驅動“雙碳”目標實現
---------------------------------------------國家政策------------------------------------------------
國務院常務會議解讀|國務院部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
3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于修改〈快遞暫行條例〉的決定(草案)》,將推動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
會議指出,要堅持系統治理、協同治理,夯實快遞企業主體責任,對上游生產企業、商家和下游消費者加強引導規范,推進全鏈條治理。要完善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綜合性支持政策,有效降低包裝、回收、清洗、調撥等運營成本,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營造綠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圓通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君君認為,此次專項修改的核心是解決快遞包裝污染問題,讓快遞包裝更環保、更節約、可重復利用,減少“拆快遞像拆俄羅斯套娃”的浪費現象,減輕環境負擔。
業內人士認為,修改條例將倒逼企業技術升級,快遞公司需要優化包裝流程、采用環保材料,并可聯合電商推廣“原裝直發”模式,這會增加短期成本,但長期看能提升效率和品牌形象。同時,這也將進一步明確全鏈條環保責任,從包裝生產商到電商平臺、快遞公司、消費者,每個環節都要承擔環保責任。
徐君君說,這次修改不僅是快遞行業的“環保考驗”,更是一場生活方式變革。通過規范包裝、鼓勵循環利用,既能減少資源浪費,又能推動企業創新,最終讓快遞更高效、環境更清潔。
來源:新華社 2025/03/12
京津冀發布國內首個統一區域性碳普惠核算標準
為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目標,京津冀三地聯合發布國內首個區域性低碳出行碳普惠領域技術文件《碳普惠項目減排量核算技術規范 低碳出行》,統一區域碳減排量核算標準,推動全民參與綠色出行。該規范標志著京津冀三地在交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發展上邁出關鍵一步,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的示范樣本。
北京市作為全國碳普惠領域的先行者,于2021年率先探索交通領域碳普惠試點,聯合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平臺,試行“低碳出行碳減排方法學”。項目運行三年來,已吸引超450萬用戶參與,累計實現碳減排量40余萬噸,每年帶動綠色出行超1億次。
為進一步放大示范效應,北京市會同天津、河北兩地,在充分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2024年7月,將北京的實踐經驗固化為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碳普惠項目減排量核算技術規范 低碳出行》,實現技術規范統一。新標準明確界定低碳出行行為,包含步行、騎行、公共交通及小微型客車合乘等低碳方式,并將地理邊界限定為京津冀全域,確保數據監測與核算的精準性,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
隨著國家及地方政策對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的重視,該標準將成為推動生活方式低碳化的重要抓手,為京津冀交通領域減污降碳、實現“雙碳”目標注入新動能。
來源:北京市場監管 2025/03/13
---------------------------------------------地方動態------------------------------------------------
配額總量9400萬噸!廣東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發布
為做好廣東省2024年度碳排放管理和交易配額分配工作,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近日印發了《廣東省2024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
《方案》明確,2024年度納入碳排放管理和交易范圍的行業企業分別是石化、造紙、民航、陶瓷(建筑、衛生)、交通(港口)和數據中心六個行業企業。
根據廣東省2024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總體目標,結合國家和廣東省的產業政策、行業規劃和經濟發展形勢預測, 確定2024年度配額總量為9400萬噸,其中,控排企業配額8750萬噸,儲備配額650萬噸,儲備配額包括新建項目企業有償配額和市場調節配額。
2024年度企業配額分配主要采用基準線法、歷史強度法和歷史排放法。2024年度配額實行部分免費發放和部分有償發放,其中,石化、造紙、民航、陶瓷(建筑、衛生)、交通(港口)、數據中心控排企業免費配額比例為95%,自愿納入的紡織、機場、公共建筑企業免費配額比例為97%,新建項目企業有償配額比例為10%。
來源:搜狐新聞 2025/03/13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通過
2025年2月10日,市政府第8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辦法》。目前,《辦法》已經正式公布,將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
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作出部署,提出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制度。2024年5月起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要求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參照有關要求,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監督管理。根據國家部署要求,結合本市工作實際,需要制定《辦法》,進一步完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總結固化碳普惠工作經驗,為統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與溫室氣體自愿減排協同增效,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碳排放權交易與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互補銜接,共同構成碳排放管理的主要內容。因此,《辦法》適用于本市地方碳排放配額管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和相關交易活動及其監督管理;同時,《辦法》明確納入全國市場的碳排放權交易、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辦法》結合近年來本市推進碳普惠等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機制的相關經驗舉措,明確了以下措施:一是基于碳普惠方法學開發相應的減排項目、減排場景,將單位或者個人的減碳行為進行量化并賦予價值,運用商業激勵、市場交易等方式,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二是明確碳普惠減排量的管理要求;三是明確碳普惠減排量消納方式,包括碳排放配額清繳、自愿抵銷、碳積分兌換等。
來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5/03/14
廣州打造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等改造項目
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場館將打造成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改造項目,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將成為全國首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所有改造場館至少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
綠色點亮廣州,低碳助力全運。3月12日是植樹節,記者從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獲悉,本次全運會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賽事籌備、舉辦和賽后利用的全過程,激活區域發展新動能。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將打造國內第一批零碳體育場館改造項目、全國第一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所有改造場館至少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
本著節約辦賽的原則,十五運會比賽場館九成以上為現有場館。為實現綠色低碳目標,廣州賽區采用“1+1+1”模式,即一個零碳建筑、一個近零碳建筑和一批綠建星級場館,實施差異化改造策略,煥發老場館新活力。
其中,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場館將打造成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改造項目,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將成為全國首個近零碳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所有改造場館至少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另外,天河體育中心體育館、大學城體育中心體育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均按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進行改造。
來源:廣州日報 2025/03/12
-----------------------------------------專家視角----------------------------------------------
深度探討: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驅動“雙碳”目標實現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在應對氣候變化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驅動“雙碳”目標實現,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吳義強,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湖南科力遠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大儲能生態創新聯合體專家委員會主任鐘發平,特變電工電氣裝備集團董事長種衍民,圍繞綠色變革的挑戰與路徑展開深度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義強指出,當前綠色技術創新面臨多重挑戰。生物質材料、碳捕集等關鍵技術積累不足,部分成果僅停留于實驗室階段;低碳技術成本高、市場需求弱,導致企業應用動力不足。他以竹材利用為例說明,目前“80%竹材困于深山,機械化、智能化加工技術亟待突破”。針對這些問題,他建議構建“產學研利益共享機制”,通過技術入股、收益分成等模式激活轉化動力。
種衍民建議,研發效能更高的光伏電池、光伏板、打造更高效率、更高可靠性的風力發電機,研發固態電池等更高效率的電池,并開發源網荷儲協同的數字化管理技術。他呼吁,持續創新虛擬電廠、綠電直連等商業模式,建立發電側、電網側、儲能側、用戶側、科研側協同的產業聯盟和創新聯合體。
隨著“雙碳”戰略深入實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正為中國經濟注入綠色動能。專家指出,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激活市場活力、培育跨界人才,將成為下一階段綠色轉型的核心命題。
來源:光明網2025/03/17
免責聲明
本文摘引內容源于互聯網,版權歸屬原作者。僅供學習參考,無商業用途。若涉版權,請速聯刪,本公司不承法律責任。此聲明適用于所有分享與轉載文章,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l 公司介紹
安徽中環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環境服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長期致力于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環境生態修復領域項目投資、建設、運營,以及光伏、新能源等雙碳業務。2017年在深交所創業板發行上市,股票代碼300692。2024年獲得安徽省上市公司ESG績效第7名。在傾力打造的新型業務板塊一站式碳服務中,聚焦于綠證綠電交易平臺,綠色金融與碳資產管理,低碳轉型咨詢,零碳園區系統集成,綠色供應鏈與產品服務。
安徽省綠證綠電服務中心,致力于為省內外重點用能企業、外向型企業、相關園區提供綠證綠電政策培訓、交易撮合、活動碳中和認證、低碳能源咨詢等一站式優質便捷服務。
l 業務優勢:
1. 緊密依托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合肥市廬州產業創新團隊等省市級創新平臺,承擔了多項省市級政府科研項目,構筑起堅實的科研堡壘。
2. 麾下的高校一流專家學者、博士及高級工程師團隊在環保科技領域精耕細作,為中環的雙碳事業保駕護航。
3. 深化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安徽建筑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產學研務實合作,發掘并吸納了大量先進的雙碳技術,積累了豐富的雙碳技術儲備。
4. 立足安徽,充分利用長江經濟帶的區域優勢,與安徽省碳中和研究會等重量級伙伴建立起緊密合作關系,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推進建設綠色、智能、高效的現代環保產業鏈。
l 聯系方式
如您有綠證綠電及雙碳相關業務需求或合作意向,請聯系我們。
電話:18100517259
郵箱:ahzhhb1@163.com